习近平经济思想是新时代经济领域党的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人民日报始终把报道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为人民日报提供了一大批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质量文章,将理论阐释优势与党报全媒体传播优势有效结合,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一、学思想、明方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提高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
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科学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做好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首要的是学深悟透习近平经济思想,把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要求与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结合起来,增强高质量做好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要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在深入学习基础上开设“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专栏,组织刊发了《深刻理解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世界意义》等理论文章,引导受众深刻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科学指南,为破解世界经济发展难题指明方向,为经济学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
要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论断。从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到创造性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再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从未遇到过、西方经济学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4年8月,为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金社平”文章《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人们认识和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要认真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做好经济工作的策略方法。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形成了科学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还在方法论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做好经济工作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我们组织刊发《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准确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等文章,帮助人们运用这一重要思想,科学认识并解决经济问题。
二、稳预期、强信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宣传工作。2023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坚定发展信心,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宣传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充分发挥评论理论作用。在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任仲平”“任理轩”等人民日报重点评论理论文章的发声,体现了党报宣传的政治站位和思想深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人民日报刊发“任仲平”文章《立足关键时期,用好重要法宝》,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结合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报刊发“仲音”文章《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鲜明提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及时解疑释惑,有力引导舆论。
二是精准做好政策解读。人民日报发挥专业优势,依据权威消息,及时准确开展政策解读报道。2024年初,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开设“政策问答·2024年中国经济这么干”栏目,约请权威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专家学者解答热点问题,组织刊发《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如何确保今年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报道,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2024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底气。
三是有效引导社会热点。对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引发广泛关注的热点经济问题,要通过全面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把党中央的科学判断与社会预期有机聚合起来,把经济政策与社会认知有效凝聚起来,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促成发展共识。2023年8月,人民日报刊发重点述评《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围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这一重大战略判断,通过具体案例和鲜活故事展开论述,既有平实说理又有独到见解,寓事于理、深入浅出,全面展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展成效,把“稳预期、强信心”的逻辑讲深讲实讲透,引导受众全面、辩证、长远看待经济形势,不断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
四是生动开展典型报道。人民日报关注基层实践,讲述一线见闻,力争把经济社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讲深入,把接地气的故事讲生动,将“现场感”写透,将“行动感”写足,不断增强典型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2024年1月,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看准了就抓紧干——2024年首个工作日见闻》,从产业发展、科研攻关、新区新貌、为民解忧、转变作风等角度切入,选取故事感强的案例,从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上的工艺创新,到京雄高速车流不息的热闹景象,透过鲜活人物故事和火热工作场景,展现各行业各领域劳动者实干肯干加油干的精气神。又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稿件《义乌换“衣”记——“世界小商品之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观察》,透过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到的“得给成长快的孩子换上一件大衣服”的形象比喻,用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展现义乌不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创新探索与成效。
五是有力进行舆论斗争。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动发声、及时发声、有效发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做到立驳结合、精准回应、有理有据,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2024年初,针对西方一些国家渲染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人民日报新媒体栏目“尺素金声”连续推出4篇批驳文章,有力驳斥西方错误观点和唱衰论调。针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人民日报刊发“金社平”文章《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全球性贡献和机遇》、“任平”文章《中国产品何以走向全球——从“一元钱打火机”看中国产能》,充分阐明中国产能的竞争优势和世界贡献,既扣住有关负面论调的“七寸”精准发力,又做到以我为主,不断创新讲好中国产能故事的方式方法,避免了陷入“谩骂式还嘴”的泥沼,有效发挥了舆论反制作用。
三、改文风、求实效,生动宣传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着力讲好中国经济发展故事
会讲故事是媒体赢得受众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人民日报不断探索改进文风,讲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故事,以思想统领故事、以故事彰显思想,生动展现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一是精选切口角度,用故事阐释深刻思想。做好经济宣传,既要善于报道宏观形势,也要善于从中观视角中找选题、从微观叙事中讲故事。2024年以来,人民日报开设“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线见闻”“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等栏目,以精彩故事展现各地实践,多角度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图写立体、写生动。稿件《“一张清单”激发市场活力——从市场准入制度看新时代改革开放》,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作为切入点,梳理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历程,展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生动实践。通版报道“小故事映射大时代 百姓身边的改革事”,以“人物自述+改革概览”形式,选取药品集采、“跨省通办”、保障性住房建设等12件百姓身边事,既用原汁原味的自述表达讲述个体感受,又用由点及面的概览描述反映改革成就,令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更加可感可知。
二是深入践行“四力”,用故事展现思想力量。只有深入一线、扎根一线,才能真正感受经济发展脉动,才能把转型态势讲清、把向好趋势说明、把光明前景写透。2024年以来,人民日报记者俯下身、沉下心、迈开腿,以满腔热忱记录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铿锵足音,采写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等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经济报道,推出了“春耕进行时”“产粮大县探丰年”等栏目。例如,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探访农家村庄,撰写了《一家农资店账单里的升与降》等报道,文章有细节、见思想,铺展出中华大地生机勃勃、热气腾腾的乡村和美画卷。
三是加强融合传播,用创意提升传播实效。守正创新做好经济宣传报道,要以创意表达“点睛”、借多样形态“出圈”。今天的人民日报已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号等10多种载体、全媒体覆盖用户超15亿人次的新型主流媒体。我们不断运用富有网感的传播语态、生动活泼的报道形态,推动实现经济宣传报道的融表达、融传播。我们在经济宣传报道中打造了“尺素金声”等新媒体栏目和产品,创新运用广大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和呈现形式,开展习近平经济思想宣传,持续推动报纸版面的经济宣传报道实现融合转化,让报道更加出新出彩、受众爱看爱转,不断扩大“三个覆盖面”,充分发挥“三个作用”,努力提升经济报道影响力。
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新闻报道、评论理论文章和全媒体传播优势,做好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舆论支持,为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作出积极贡献。
(内容来源:学习强国 2024年11月20日)